我国鲜枣产业优化创新战略构想 |
|
【大 中 小】 来源: 发布日期:2008-2-22 浏览人数:1923 我来说两句>> |
|
|
一、我国鲜枣产业发展现状
1. 我国对鲜枣的开发利用为初级阶段
我国枣产量的95%以上是用来加工、制干的,鲜枣的产量不足5%,国内人均占有量估计只有0.05kg,鲜枣果品的营养成份丰富,经加工、制干后会大量丢失。其中,鲜枣Vc含量是干枣的33倍。所以,对鲜枣的开发利用引起人们高度重视。但是,目前能作为高档名贵果品;作为商品化、产业化、规模化栽培的品种只有一个——冬枣。
2. 我国鲜枣具有高档名贵果品的属性
鲜枣的营养价值与保健、医疗功能,正适合新世纪人们崇尚养生、保健果品的消费心理。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栽培枣树,唯一具备枣果出口潜能的国家。栽培鲜枣特产区面积有限,与苹果等果树相比,枣树是低产果树,(产量是苹果的十分之一,但出口价是苹果的三十多倍),属高经济效益劳动密集型产业,这些都决定了鲜枣永远是高档名贵果品的属性。
3. 我国鲜枣种质资源非常丰富
枣是我国特产果树,栽培历史悠久,种质资源丰富。我国广阔的枣栽培区,蕴惹着丰富的自然杂交、人工长期栽培、选育的鲜枣优良品种。冬枣就是在民间栽培品种中发现,并开发成功的,目前我国最优良的鲜枣品种。
4. 滨州市冬枣产业化的重要意义
滨州市冬枣商品化、产业化、规模化的发展,引起了国内、国际园艺专家、食品专家、产业投资商的广泛关注,并纷纷到滨州考察。滨州市抓住机遇,在科研院所的帮助下,全市上下形成“冬枣兴市”的共识。以沾化县为中心向周边县、乡辐射。冬枣已经成为滨州北部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。滨州冬枣产业的兴起,对我国鲜枣产业化发展,建设优势特色水果产业带,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。对我国开发利用鲜枣种质资源,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枣产业,改善我国居民食物结构,提高全民营养水平,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。
5. 我国鲜枣产业存在的问题
理论科研工作滞后:包括商品化、标准化、产业化、栽培区化理论的研究及新品种选育、先进栽培技术、加工保鲜等多方面的研究。盲目发展,乱引乱栽,发展鲜枣一哄而上,不讲品种与适应地。品种单一:目前能作为商品化、产业化发展的只有一个冬枣,诸多鲜枣品种能否实现商品化栽培有待论证。与国际果品市场接轨的标准化、商品化意识不强,栽培技术落后,优质果品比例小,经济效益不高。产业化组织、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。
二、我国鲜枣产业优化与创新
1. 鲜枣良种的概念
我们的祖先是从食用鲜枣开始认识、栽培枣树的,并逐步进化为制干、加工果品,所有的品种都可鲜食。但作为商品化栽培、实现产业化、规模化经营的才能称为鲜枣优良品种。应具备以下特征、特性:果型标准、端正、整齐一致、色泽艳丽美观、以大果型品种的商品经济性状最佳。果品品质优良、营养丰富,能达到高档果品出口标准。丰产、稳产、抗病、抗虫、耐贮运。品种已经通过国家相关机构鉴定、认定、审定。在本栽培区已经有一定规模,证明可以在同等气候、自然条件下的地区做为产业化推广。
2. 鲜枣良种选育工作的优化创新
通过资源调查发现自然杂交、人工栽培的新品种显然已经满足不了生产上的急需,目前,我国鲜枣优良品种单一,要实现早、中、晚熟品种搭配合理的目的,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。(由于枣树花器小、花期短、种核退化、有的品种含仁率极低,给枣树人工杂交育种带来极大的困难。目前,只能采用选育周期长、难度大的自然杂交、实生播种、人工选育的方法)。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在枣胚乳培养、胚培养、染色体加倍、多培体育种、抗病基因转移育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、探讨。鲜枣新品种的选育需开辟新的科研途径。
3. 鲜枣品种选优工作的优化创新
目前,我国栽培的鲜枣品种大多数都是一个群体。比如冬枣就是一个大家族,沾化冬枣、薛城冬枣、黄骅冬枣、成武冬枣等,原有母树类型较多。同一品种的果实性状存在的差异较大,极不适应入世后我国鲜枣做为产业化、进行商品性经营的现状,每个品种都面临着提纯、选优的重要课题。应首先发现选择具有该品种优良特性的单芽、单株。证明遗传性能稳定后,建立种质资源圈进行良种扩繁。制定严格的“品种标准”,并按标准生产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国际果品市场接轨,形成特色鲜枣果品产业的目的。
4. 栽培模式、栽培技术的优化创新
生态型栽培模式:作为水土保持林、防风固沙林、水源涵养林,以改善、保护生态环境为主,经济效益为辅。经济型栽培模式:高产、高效、间作套种等集约化栽培模式。主要用于无公害果品基地、高档果品基地、出口果品基地的建设,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目的。生态经济型栽培模式:一种全新的自然人性化栽培模式,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,追求高层次的生态环境效益,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合一、与显著的经济效益。比如,生态鲜枣园、旅游观光、采摘枣园等。栽培技术的创新:应针对我国枣农文化素质、栽培习惯的现状,研究出枣农很容易掌握、科技含量高的简易栽培技术。
三、耐寒鲜枣良种特产区理论的创新
1. 耐寒鲜枣特产区的概念
在我国枣栽培区,越往北鲜枣果品品质越好、含糖量越高。我国北纬40°以北的“三北”低山、丘陵枣栽培区,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,(这里植被破坏严重、水土流失加剧、自然灾害频繁,传统农业已经没有出路)。但是,这里光照充足、年积温高、昼夜温差大,生长着我国丰富的栽培枣与野生酸枣,种质资源,有着悠久的枣树栽培史。这里应该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耐寒鲜枣栽培特产区。
2. 我国耐寒鲜枣特产区、良种理论的创新
将北纬40°—42.5°之间我国枣栽培区,划为理论上耐寒鲜枣栽培区,将在这一栽培区种质资源中选育的新品种称为耐寒鲜枣品种,对我国鲜枣栽培区,区域划分、产业化发展,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。
3. 选育出两个耐寒鲜枣新品种已经推广使用
金铃圆枣、金铃长枣统称“朝阳金铃大枣”,是目前我国最耐寒的大果型鲜枣新品种,通过近十年的选育研究,于2002年9月19日、9月24日先后通过辽宁省科技厅、辽宁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的鉴定、审定。中共辽宁省委、辽宁省政府已著书、辽宁省林业厅已发文在全省推广。目前已被引种到内蒙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北京、宁夏、甘肃、新疆等地。填补了我国北纬40°以北没有耐寒大果型鲜枣品种的空白。金铃圆枣果个特大,近圆型,纵径4.25cm,横径3.92cm,平均单果重26g,最大75g。比冬枣果熟30天,正好填补冬枣上市前的空白。(在辽西同等栽培环境下梨枣平均单果重24g,最大55g)果肉致密,酥脆多汁,总糖32.32%,总酸0.39%,Vc329.3mg/100g,鲜食品质极上。金铃长枣果个大,长圆柱型,纵径4.30cm,横径2.98cm,平均单果重20.06g,最大28g。比冬枣早熟20天。果肉致密,酥脆多汁,总糖31.15%,总酸0.43%,Vc368.6mg/100g,鲜食品质上。
4. 耐寒鲜枣区划理论的重大经济意义
理论上的“三北”耐寒鲜枣特产区,是我国经济的最不发达地区。“三农”问题严重,生态环境恶劣。枣树是生态林又是经济林树种。如果在这里大面积发展耐寒鲜枣新品种,不但可以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,而且还可以帮助这里的枣农尽快致富奔小康。正好适合国务院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关于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并重的指导思想。如果在这里形成耐寒鲜枣特产区,将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。
四、我国鲜枣产业创新战略
1. 鲜枣产业的战略地位
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出口鲜枣潜能的国家,鲜枣栽培历史悠久,种质资源丰富。据初步预测,我国鲜枣产业发展的产值将逐步达到、并超过制干、加工枣产业的产值,并将逐步上升为我国出口果品中的拳头产品。将在世界名贵果品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2. 鲜枣产业理论科研创新战略
我国鲜枣产业的科技工作者,为鲜枣产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科研试验工作。但目前看,还仅限于单一品种和初极研究阶段,与鲜枣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、与国际果品市场标准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,还应对鲜枣区化理论、鲜枣品种的选育、选优、高效栽培模式、栽培技术及加工、保鲜等产业链的各环节进行科学的研究、探讨。
3. 鲜枣区划、特产区、原产地保护战略
我国鲜枣栽培区极为广阔,从北纬33.5°—42.5°,东经76°—124°纵跨9个纬度,横跨48个经度,应将这一栽培区的区划、品种、原产地进行科学的细分,尽快制定鲜枣栽培区划,名贵品种的优生带及原产地保护策略,使今后不再出现哪里都栽冬枣、哪里都栽梨枣的现象,避免盲目引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。
4. 鲜枣产业标准化、商品化建设战略
标准化:就是对鲜枣产业链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化、整体化制定标准。是鲜枣产业追求由量变向质变跨越、提高果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,是我国农业的又一场革命。商品化:是鲜枣产业化必备的基本条件,只有鲜枣产业的完全商品化,才能实现鲜枣产业化、规模化。才能达到鲜枣产业健康、稳定发展的目的。 |
|
|
下一篇:怎样迎接红枣市场的黄金期 上一篇:试析我国鲜枣出口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|
|
[ 关闭窗口 ] |
郑重声明:
①凡注明“来源:中国红枣网 ”的作品,版权均属中国红枣网 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红枣网 ”。
②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③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,请同本站联系。 联系电话:0312-3030010 |
|
|
|
|
|